电脑版
返回

搜索"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找到的小说 (P1)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 燕燕 / 当代

这是一部描写当下城市女性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作家以上海的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知识女性退休后充满戏剧性的悲喜命运故事。女主人公叶如棠清高孤傲一生,退休后面对汹涌澎湃物质与金钱至上、消费主义的氛围,陡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境地尴尬的文化人。这个早年有过不幸的爱情、经历过婚变的女人,在新的生活浪潮中又面临着不甘寂寞、子女不孝和黄昏恋等一连串的心灵困境,很快陷入了多重的矛盾之中,她的每一次的奋斗与挣扎,都伴随着的复杂的心理嬗变———在看似幸福温馨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有着许多像姨妈这样孤清的老人,他们面对繁华的世界心态复杂:他们青春不再又不甘于社会边缘顿挫,他们既不是富人,也不能说是穷人,然而却深陷于生存差距形成的情感漩涡中,对家庭幸福与亲情的渴望与失望,对世俗标准的追逐与失落使得他们的生活令人啼笑皆非又辛酸难忘以至于触目惊心…… 这部小说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情愫,对当代都市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感悟。 知名获奖故事影片《孔雀》的编剧李樯在读了这个小说之后深受触动,即与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决定联手合作改编成同名电影,很快得到了著名影星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等的热烈响应,分别担任故事中的重要角色。

《愁容童子》 / 大江健三郎 / 外国

《愁容童子》作者是大江健三郎。四十余年来,这位“愁容童子”如同孤独的骑士一般,从位于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边缘地带的森林出发,手执用拉伯雷、莎士比亚、但丁、鲁迅、萨特、渡边一夫、布莱克、 巴赫金、山口昌男等作家、诗人和学者的文学思想与人文理想锻造而成的长矛,发出“包孕着巨大希望的恐怖的叫喊”,对沿途一座座大风车:战后令人感到徒劳、无奈和窒息的墙壁;以天皇制为顶端的封建体制以及无所不在的封建意识;通过自己的残疾儿,原子弹轰炸下的广岛、长崎的死伤者,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遇难者,从而意识到的人类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笼罩着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核武器阴影;人们在追求消费文明的过程中不断被异化的灵魂;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以为日美军事同盟铺平道路,在日本复活超国家主义乃至军国主义的右翼政治势力;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攻击的野蛮政策为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进程带来的巨大威胁……

《战后欧洲史2·繁荣与革命(1953-1971)》 / 托尼·朱特 / 世界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战后欧洲史2·繁荣与革命(1953-1971)》讲述了随着斯大林的逝世、朝鲜战争的结束和柏林墙的出现,欧洲逐步进入政治稳定状态,迎来经济的繁华时代。20世纪50年代后,让西欧各国头疼的大事,不是防范野心勃勃的莫斯科,而是各国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欧洲帝国撤离原有的殖民地,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却也促使它们专注于本土事务。大多数的欧洲人远离了全面运动型的政治,关注的不再是革命的希望和经济的绝望,而是政府能否提供完善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主流政党则强调政治改良和责任分工,尽力避免导致国家分裂的意识形态争论。政治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欧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60年代,战后的人口爆炸成为引发社会、文化动乱的导火索。青少年仿效美国的消费方式,将几乎一无所知的美国看作自己的未来。时装、大众文化、性,甚至被浪漫化的“毛主义”,成为新一代与其祖父母时代一刀两断的方式。终于,法国爆发“五月风暴”,“1968年革命”席卷欧洲大陆。在斯大林逝后,东欧诸国以微妙的方式试图摆脱苏联的掌控。新上台的赫鲁晓夫小心翼翼地进行“有控制”的改革,尝试在不损害体制的前提下,和斯大林时代划清界线。但这场非斯大林化运动,在东欧激起要求变革的呼声。对大多数东欧人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曾经有过的激进向前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成为必须忍受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转向以及诸国内政的改革,成为东欧未来变局的远方鼓声。

《变化的位面》 / 厄休拉·勒奎恩 / 科幻 网络

书中描述了一个拥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世界,寄寓了作家深刻的思考: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没有办法互相理解和尊重;对无限制的消费主义的担忧;讨论充斥着基因技术的世界可能遭遇的灾祸,等等。

《革命的年代:1789—1848》 /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文化

《革命的年代:1789—1848》作者是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一部。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时代证言。1789年至1848年,工业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统计学新闻出版等词被发明出来,或者被赋予其现代意义。而这一切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动力就是所谓的双元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法国、美国的政治革命。前者在资本主义不断追求经济成长与全球扩张的带动下,创造了具有无限潜力的生产制度;后者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霍布斯鲍姆在本书中紧紧扣住双元革命在历史上的突破性角色来讲述现代社会的发端,并阐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希望帮助读者们理解世界是如何以及为何会变成今天的面貌,而它又将走向何方。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 黄仁宇 / 历史 政治

作者以其“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涉足欧美等国的近代历史,讲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路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以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社会转型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方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过程。书中侧重分析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将资本主义综合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 尤瓦尔·赫拉利 / 科普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我的文化底蕴被曝光了》 / 文化小天才 / 都市

楚明穿越平行世界,获得文化传承系统,只要弘扬华夏文化,进行相应的知识科普,就能获得各种无上奖励。
正巧碰上《国之宝藏》开播,小鲜肉觉得华夏没有奢侈品,被楚明怒怼:不是我华夏没有奢侈品,而是国外消费不起!
龙泉印泥,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沁不染,火烧不散,万斤藕丝才出一两!
蜜结迦南手串,手工磨珠,大师雕刻,一串珠子就能买一辆法拉利!
国外的奢侈品,有钱就能买到,我华夏的奢侈品,你有钱也买不到!

《剑桥德国史》 / 玛丽·富布卢克 / 文化

《剑桥德国史》作者是玛丽·富布卢克。玛丽富布卢克,曾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伦敦大学学院德国史教授,曾任德国历史学会会长,伦敦大学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富布卢克在欧洲史比较研究和德国历史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主要著作有:《虔信与政治:英国、符腾堡和普鲁士的宗教与专制主义的崛起》(1983年)、《德国史(1918-2000):分裂的国家》(2002年)、《对专政的解析:东德内幕(1949-1989)》(1995年)、《大屠杀后的德意志民族认同》(1999年)、《史学理论》(2002年)《人民的国家:从希特勒到昂纳克的东部德国社会》(2005年)《小城奥斯维辛:一般的纳粹分子与大屠杀》(2015年)。

《王国与权力:震撼世界的《纽约时报》》 / 盖伊·特立斯 / 文化

《王国与权力:震撼世界的《纽约时报》》作者是盖伊·特立斯。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赢在顶层设计》 / 高建华 / 经管

未来10年,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市场环境由大众化消费向小众化市场转变,这种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悄然改变,决定了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然而,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众多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经营战略缺失,导致转型升级陷入"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的困境。作者明确指出,中国企业唯有注重顶层设计,在对未来趋势前瞻性预判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体系化的战略规划,并把战略和利益分配挂钩,把战略与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挂钩,把战略与企业文化再造挂钩,才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智慧企业的出路。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国际化经理人的职业经历,以及为众多知名企业"把脉开方"的咨询管理经验,直击顶层设计的三要素:动力、能力、方法论,并提出企业转型的四个层面即企业家思维转型、战略转型、管理体系升级与企业文化转型,为中国企业如何成功转型升级提供了确切的路径,同时为高层管理者如何领导企业走向未来给出了颇具特色的意见。

《秦晖文集》 / 秦晖 / 杂文

无论中西文化之异还是左右主义之别,都必须以基本的人道为基础,以基本的人权为底线。在中西与左右之上,有个更为重要的人道与反人道之别。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我们中国人,应该在人类文明的这个基础上作出自己的贡献。——秦晖

(第1/100页)

推荐阅读